今天是:
赞助、流通、见闻、随喜者,及皆悉回向尽法界、虚空界一切众生,依佛菩萨威德力、弘法功德力,普愿消除一切罪障,福慧具足,常得安乐,无诸病苦。欲行恶法,皆悉不成。所修善业,皆速成就。关闭一切诸恶趣门,开示人天涅槃正路。家门清吉,身心安康,先亡祖妣,历劫怨亲,俱蒙佛慈,获本妙心。兵戈永息,礼让兴行,人民安乐,天下太平。四恩总报,三有齐资,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,生生世世永离恶道,离一切苦得究竟乐,得遇佛菩萨、正法、清净善知识,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,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。
当前位置:首页 > > 天台问答

天台的止观双运是如何操作的?

作者: 来源:本站 发表时间:2022-12-20 13:46:02 查看:
善士问:
  天台的止观双运是如何操作的?

法藏法师答:
  止观双运事实上就是一种禅修的内容。

  但是,天台的禅修分静中修,还有历境对缘修这两类。静中修还分是止观中修,还是在礼忏诵经中修;历缘对境修其实在《小止观》当中就有提到,历缘对境,历那个缘,对那个境,就是各种因缘,生活中的所有一切。

  佛法的修行,有制式的修行,跟不制式的生活中的修行,讲起来其实就这两大类。再说开了,其实就是任何时间都是佛法的修行,特别以天台的角度来说,止观就是所有一切的修行的内容。

  当然,很多人他在问止观双运怎么操作法的时候,他可能想像著是在那儿静坐的时候的修法。静坐时候的修法就很典型,也比较固定的说法。

  什么是止?息缘止、历境对缘止、三止三观,怎么样修那个心的止心?止心于一境,止那个心在一个境界上。天台宗的那个止,到底是先止而后观;还是观中有止,止中有观,这个没办法说定的。很多人,他是心本来就很散乱,乃至于同一个人,也有可能他现在要静坐来修行的时候,心很散乱,那他就要先修止,比如,修数息观,繫心于一处;或者是眼观,有人会点一炷香,或眼观前面一尺的地方,地面上,然后就看著;或者是观身上的某处,这个可以随人而异。

  但是,他只有一件事情,那只是在修止,就是修定心,你也可以数息,也可以像六妙门这样随息修,那就修止,就是让心静下来。但是,天台修止不是目的,止在初开始不会是目的,它是手段,那么又要来观,观什么?

  我们一直在讲《天台四教仪暨教观纲宗合说》,一般会认为那叫做入门书,其实我们已经不是把它用入门书来看,我们已经把它当作修观,思考、观察宇宙真理,特别是用圆教的方式观察真理的纲要,拿它做纲要,讲已讲到那里了,那个时候就是修观。

  修观分四类,所谓的四教里头的化法四教,藏、通、别、圆,当然要用圆教来修。问题是,你要瞭解圆教,你要这样子立即问我说圆教怎么修,那我得要从藏教、通教,别教教起,那就变成没办法很简单地告诉你。但是,如果我跳开来这三大项,单独说一件事情的话,就是指的修圆教的止观。

  圆教的止观又有三种修法,渐次止观、不定止观、圆顿止观。渐次不是次第,次第是别教修的;渐次是一开始就知道圆教的道理,所以他要听闻的,听闻开圆解。

  圆解是什么道理?就是瞭知这一念心性即是法界,法界即是心性,心性与法界是不一也不异,不前也不后。如果有前有后,那是纵,时间上有前有后;一与异就是有横,如果说那是异,我的心跟法界是不一样的,法界是法界,心是心,切割心跟万法。

  别教里讲万法唯心,一切万法都由心来,这个时候心跟万法是两件事情,然后,拿万法来「唯」那个心,是被心所创造出来。一般我们会说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那个「唯心造」其实都被解释为心造万法,那么,心是有主,这个就是别教的概念,《华严经》很大意义上也被认知为这样。

  天台那个所谓的「心」,不叫做「生」万法,叫心「具」万法,「具」没有生灭的相,也没有谁先谁后,换句话说,心与万法是不可简别的两种不思议的概念,所以,心与万法是不一不异的。

  观一念心起来,即是不一不异的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因为是空,所以说心不可得;因为是妙假,所以心能生万法,但是,生起这个万法,也不是心去真生,是离了心没有万法。如果说心真生那个万法的话,所有东西我都不用买,我干嘛买呢?都心生的啊,所以说心生万法不对。

  但是,离了万法,心也觅不可得,觅心也不可得。当年慧可大师说心不安,等到大师要给他安心的时候,他觅心是不可得的。心都不可得,心怎么能够生万法呢?可是,看一切万法,离心又不能看。如果没有心来解读这些东西,这个东西我也不会用,这个东西我也不会造……什么样东西在我心中都不会产生任何作用的,其实是我的心去解读它的。

  所以,它既是不能离心,也不即是心,这是一种众生迷惑的现象——到底心有还是无?说有说无都是妄见!这时候就知道,既然是妄,欲说而不可得,这个时候就入为实相。实相是不可言喻的,说到这我就不能说了,一直观察这件事情。

  你看看,心能生万法,万法又能生心,所以,心与万法是不即不离,不一不异。一直观察这个,那就是一心三观,那就是止观,能够专注观察这件事情。

  怎么个专注观察呢?刚开始的时候推求,观一切法缘起相,声闻人都懂的;渐渐观察一切法能生一切法,心也能生一切法,所以,法法之间是相依相存,怎么去认证它都变成是非常主观。

  慢慢地从空性见下手,心不可得;再来,又见心是能生万法,万法又相依。因此,没有一法是原生在那里,是特例地先有在那里。因此,纵向时间感来说,你已经觅心不可得,觅一切万法也不可得。在一切不可得当中,又有一切境界;有一切善恶;有一切来去;有一切心可生,到底那是什么心呢?就在这里头酌量、观察,我没有答案给你,但是一直在止心当中观察这件事情,所谓的止观双运就这样运的。

  所以,那并不是声闻乘里头的理解一个道理,一个知见上的道理。很多人想要问怎么观,都是在要问一个经验内能理解的东西,那是错的,一开始下手修就错了!

  有人说天台好难懂,不知道怎么修。其实是因为他被骗了,他被那个修相所骗,本来就不是一个具体的经验中的概念,去修那个概念。很多先学声闻乘的人,或者先去读一般佛学院的人,他就会问这种问题,然后,他就老想要找一个具体可修的一个经验内容,那是声闻人在修的。

  所以,当他在很热切地问「止观双运是怎么,或者是止观怎么双运」的时候,其实他应该要听经的。他总是想要跳开听经,然后要从别人的嘴里先讨一个便宜,那是不可能的!网路上无时无刻就有人在问我这种问题,我都这样给他回答「去诵经,去听经,不要问这些你没办法知道的事」。急得要去双运,应该是听经、诵经,诵经在呼唤你内在的觉性,等它呼唤出来的时候,我说这些道理他就听得懂,这也是双运。

  所以,要落实在真正要怎么进行双运,那怎么运呢?我就要告诉你,就实质的修行上来说,拜忏、诵经、听经这三大项,这对应五品弟子位里头的「随喜、读诵、说法」。「读诵」,有没有?「说法」是什么?遇境对缘给自己一个道理,这就是说法。你要能说法的话,你得先听法,人家讲,我要来听啊,听法就是「随喜」,没有离开五品弟子位前三品在修!所以,不要抄近路,天台宗没有什么近路好抄,他就是一直在解读当中,把道理横说竖说一直说,多听闻。

  当然,有人又问了,那这样要听到什么时候?那就对了,你为什么会提这种问题,说要听到什么时候,你怎么不问你轮迴了多久?哪一世你在问你轮迴到什么时候?所以,你急什么?很多人讲,什么时候听完?什么时候讲完?什么时候学完?这都是偷心呐,成佛才学完呐,还没成佛之前,什么时候让你学完的?你在急什么?他都是受到今天的所谓小学、国中、高中、大学毕业,毕业了就去做什么事。我佛学院毕业了,我去做些什么事……那都是偷心,那都是名利,那都是有所得,没有什么所谓学完的。

  所以,有人问我说,天台合说你可以说一千多个小时啊,你有没有搞错?我说没搞错啊,修行什么时候嫌多的?讲经就是修行,听经也是修行啊,那就在修止观,每一场都是修止观。

  每次去悟光精舍,我一坐上去就是四个小时,人家说「哎哟,下面的人已经去上厕所上三次了,只差没有包尿布而已,那你坐在上面还不会累啊,也不用喝水」。你想,我正在禅修,我干嘛喝水?我正在禅修,我怎么想到要去尿尿?人家入定都可以入十天,我修了个四小时还能算什么?没什么啊!

  天台宗从来讲经听经就是修行,所以,要去听。止观核心我也讲了,就是修那个,但是,你真要下手修的时候,你就要先听经,因为那个都不是经验中的东西。

  这就是专修的状态:要听闻、诵经、修止,然后修观就是刚刚我讲那个核心——空假中三谛圆融。

  怎么是修空假中三谛圆融?一念心起,任意一念心起,乃至于现在脚痛,脚痛也是缘起的,也是空假中三谛圆融,就观察它这样。这能念的一念心就是实相,一切心即是法界,法界即是心,离一切心无法界,离法界无一切心,核心就是这样。若这些不太懂,就要听闻佛法,听闻经典,听天台的教理,他hold住圆教在讲。听完了也可能抓不到重点,没关係,诵经、拜忏。

  诵经,诵《法华经》,不诵别的经;拜忏,基本上不拜其他忏呐,你就去拜法华忏。那这样的话,为什么要讲水忏、梁皇忏,顺便常住还要拜梁皇忏?因为,你已经从天台出来了,一切法都是天台的法,那就没问题了。为什么要带水忏跟梁皇忏,因为法华忏太高,梁皇忏就接地气,水忏更加接地气,今天我们拜完水忏,我讲的那些道理,大家就听得懂,很接地气,那就是从有相下手。在天台人来看,这些东西都是可以拿来利益众生,也利益自己用。入了天台之门,出来的都是天台;不入天台之门,才会妄分什么是天台的,念佛不是天台的……他才会妄分这样。

  要利益众生,当然就要应众生的机,你叫他来做拜法华三昧忏的忏主,他才不来,但是告诉他,拜梁皇忏忏主,他就会来报名,我们就用拜梁皇忏的方便导引他,这就是方便。自利之后当然就要利益众生的方便,方便就是什么呢?空性门中不立一法,方便之中不捨一法,这也是从止观双运来。

  有了这些训练之后,接下来天台人要怎么做呢?就历境对缘都要双运,都要止观双运。止是什么呢?你昨天晚上问了「人家要是什么话惹恼我,我就可能讲话触恼别人……」那就是不够止,不能止。因为你在观境当中观察了,人家讲一个话头,你就知道话尾;人家一个念头来,你大概就知道他的心是什么。这个时候就起心动念之前,「娘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」你就被看到了。在这种情况之下,他那个境界是怎样,话都不用说了,你心里就能够有感应。有感应你就先瞭解而后止,有观而后止,你就心不动了,包括自己的心。

  在止观当中,不是观那个已起的心而已,未起之心你都要观,一念心起下一念,上一念心是怎么样子。比如,我一个念头叫「肚子饿」,还没起「肚子饿」之前,那个能起的心就被观察到了。听起来很玄,但是你要知道,你下手修,久了之后,像我刚刚讲这种久修之后,这个未起之前的心你就会看到。这个不只是细,它来无影去无踪,它不可预测,它不可预先捕捉,但是你就知道洞里头有老鼠,你会知道。

  第一次我看开示的时候,看广钦老和尚的开示就有这个味道,那个时候我就知道说,我应该跟他出家,是这样子来的。有人会说「欸,你不是亲近忏公吗,你怎么会想要去跟广钦老和尚出家?」后来当然广钦老和尚圆寂了啦,没因缘。就是我看到他说了这个道理,他也说这类的道理,但他不是用我这个方法说。不过,入到那里的人他都听懂这些话,彼此听懂,他们讲的话样样不同,但是知道这个意思,这叫做观心于未起之前,未生之前。所以,禅宗会讲说「娘未生我前的本来面目」,经历过这些的人都会微笑说,是,是这样子,是这样。可是这个并不一定在禅堂里才能弄得出来,有的在禅堂里只是老油条,浪费人家的草鞋钱而已。为什么?因为在禅堂里太优渥了,环境太好,太好就没挑战。

  挑战是什么?挑战就是每个人的脸孔,每一个人的话的刺激。一个在诵过经的人,在天台宗的圆教起圆解的人,他面对一切人事,他要忍辱负重的。因为一切法不可得,起心动念都要兼修六度,六度当中的忍辱你就要修了啊。你不能忍你硬要忍,你那功夫就要拿出来,所以,在历境对缘当中处处是你的禅堂,你就不会放逸。你不要说什么,打一餐饭,那个饭打多打少;这个饭硬软;这个菜好吃不好吃,入味不入味,都可能动你的心了,是不是这样子?

裡禅堂里哪有这些,没有!它随时都在动你的心,中午睡得好好的,外面一隻狗吠,哪个人的车子在那边乱叫乱叫,你都可能会抓狂……这个时候,天台的修人就要马上就要知道,那是空性!空?不空啊!声音刺激著我的耳膜啊,完全就不空啊!那问题怎么办?这是很难的!特别经历《宗教基本法》,那是更可怕,整个台湾的一些人本主义者他跟你作对,你会怎么想?晚上睡觉都会恐惧。那这个时候,天台宗的人他就要怎么样去消解,那都是挑战,时时刻刻在挑战,这就是历境对缘。

  所以,没有错,是先要止静中修,但是呢,很快的你就要历境对缘。因为,你不可能永远在禅堂里,哪怕你小便,你也要出来啊。所以,经历过那种专修,你要抓住那个专修的机会,离开那个专修的时间,任何时间你还得修,都在历境对缘中,历境对缘都要提起那个圆顿的止观的修法。

  【修到卡住了,很难跳出来,譬如吃东西,上不来下不去,这个很难受……】

  是,如果就禅宗来说的话,他还是抓你进入禅堂,有一位禅师去逼迫你,当然他可以这样,那禅师是很慈悲,但是也一对一而已,他没办法广用,这就是因为他但接上上机。

  如果你这个困扰继续发生,还是那句老话,你入的了那个中机可接收的,那就是天台宗讲经说法一直听,一直诵经、一直听,等待时机。怎么讲等待时机?

  一个水要滚的话,那就要看外面的温度怎样;这水本来的温度;然后,你的瓦斯是大还小。你很难说一桶水什么时候滚,是不是?一样道理,一个人你说你什么时候把天台听完?哪有听完的时候,你什么时候能够开悟,能够悟入那个我刚刚说的那种道理,那叫圆解的道理,你什么时候能悟入,你能够预测吗?不能!那怎么办?做对的因缘;接著,不等而等,时机因缘到。

  不等而等,你不能去等,将心而等就不对了,多一个心,你就做就对了。稻子长出来,你是不能用等的,你只能把水、阳光、土准备好而已,你不能等,你大概可以预测,但你不能等,你等就身心不自在了,你就刚好不是水土适当。所以,你的心要长出那个圆解的苗,你这个农夫既是心,也是种子,也是那块大地,你不能将心求悟,也将心求解,那怎么办?还是那句老话,就听啊,放开心情听!

  放开心情听就像什么?一雨普润,三草二木各蒙其利一样,小草得小草利益,大草得大草利益。但无论是小草得利益,还是大草、大树得利益,它自己都不知道,自然滋润来了,那个法雨滋润,它一直在滋茂,它也不知道,不需要知道的。在对的地方去滋润它,你那棵树必须在法雨之下,你不在法雨之下,你在那边多想就不需要,你怎么想也没用,因为你没有在法雨内。禅宗当然不是这种说法,就天台的说法,意思就说,你不去听经,你老想著你什么时候要圆解,那是没有意义的!要听,我上课时候你就来听。

  天台人讲经永远不离三观的,只是他不告诉你而已,他心中转的是三观。他只是历境对缘而已,这个人要睡觉了,我要讲个笑话,那就是妙用;至于讲著讲著,有人听了不愉快,他离开了,那就是空性。你要著忍辱衣,坐法空座,被忍辱铠,入如来的空性之室,入如来的大悲之室。

  所以,我是依大悲走进这里,坐在这里的,我坐的这个是法空之座,听得懂,恭喜;听不懂,我也不会不愉快;乃至于听了一半,离开,我也不会怎么样,就是法空座,就是不怀希望而为说法。

  凭什么不怀希望?著忍辱衣,是因为直接衝著你来啊,你的情绪你必须要有所准备,那就是忍辱,忍辱就是一种止。法空,法空之座就是无所得,包括也不怀希望。但终究表现出来是为报佛恩,为报众生恩,所以,入慈悲之室,什么时候都是这样啊。

  我不会想讲,但是有因缘就要讲。你比如说万佛寺,过年嘛,人家什么放放烟火啦,弄弄这个啦……,万佛寺就这么几个人,又有些居士愿意在这边过年的,又不是打佛七,你说让他耗著?就让他来听经闻法。我是报佛恩,那也是熏止观,我来讲是这样做,这就是历境对缘修。历境对缘修永远不离开先听经闻法、诵经、拜忏这种基础功。

  所以说,止观双运怎么个双运,历境对缘一种;之前的专修是一种,他真要下手,那就去诵经、听讲解,就这样而已。